同光十三绝中的孙志宏岂是京剧票友之称呼
从小,孙志宏在家中就耳濡目染于票友的世界,他的父亲是一名熟练的胡琴演奏者。12岁时,父亲请来常规吊嗓的孟昭霖为孙志宏指导。他被告知,要拒绝“包音”的唱腔,即不要随意模仿,而是要通过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来自然地表达自己。同时,他还学到了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的唱腔技巧,这种方式被称为“一块板”。直到18岁,孙志宏拜师学习,并进入了周福隽门下。在那里,他遇到了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周福隽。尽管孙志宏自认为能够模仿余派,但是在周福隽眼中,他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周福隽要求他必须脱胎换骨,将之前所有所学忘掉,从零开始学习。
为了帮助孙志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唱腔,周福隽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他画出坐标图,以横轴代表小节线,以竖轴代表音高,并且精确地标注每个字母或符号对应的小节和音高。这一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孙志宏对于每个字母或符号位置与感觉之间关系的认识。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了六年,一共学习了《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十二部戏曲作品。
后来,在2000年,经过人推荐,孙志宏又拜访了杨乃彭教授。在杨乃彭指导下,又学到了《坐宫》、《碰碑》等戏曲作品。此次学习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知识,为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