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公务员租房生活社会中的中国神话故事全集
在遥远的唐朝,一个深夜,杜甫无法入睡,他怀念已故的诗友李白。他们曾一起在洛阳经历了许多事,这些记忆就像一道道时光的裂痕,让人难以忘怀。在那个时代,“进京赶考”成为了读书人的梦想和朝圣之旅。
长安城,在公元8世纪中叶,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人口众多,有学者统计过,当时全国官员总数达18805人,其中供职于京师者有2620人。而且,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这里吸引了来自欧洲、中亚以及全国各地商人的云集,每当市场开市,便摩肩接踵、汗流浃背。
然而,那个时代的地皮有限,而人口却日益增加,加上政府办公、居民住宿、商家经营以及僧、道等宗教场所占用着城市土地和房屋,使得住房紧张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即便是皇帝身边的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旧唐书》中记载,内侍省中的高品官,只有约36.7%拥有宅第,其余的大部分人都无处可居。
文学家白居易先生也在他的诗作《卜居》中反映了这一现实:“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他不愿意像漂泊木偶一样流浪,不如成为硕鼠那样藏匿自己的生命。但他还是选择了容忍自己微小的生活空间,因为至少这样做,他的心灵就能得到满足,不必逃避尘世的喧嚣。
造成住房紧张的问题原因复杂,一方面是达官贵人们住宅面积过大,他们建造别墅扩展自己的住宅;另一方面,是皇帝将古宅改建为寺观,以此来追求先祖福祉或资助佛教。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官需要定期回到首都述职接受考核,他们也需要临时住宿,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上的住房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