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以重视沮授探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200年,曹操真诚地向一个俘虏说道:“我若早得先生,何愁不能平定天下!”俘虏听后却答道:“你若可怜我,就赶紧处死我吧!”
这位被曹操如此看重的俘虏,就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沮授在少年时代便有志向,有谋略。
191年,有着四世三公家世出身的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便投到其麾下,之后,他帮助袁绍相继占据了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了河北。
面对沮授的功劳,袁绍晋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这个时候,对未来战略布局提出“主公应网络四方英雄,并至长安迎接天子,以天子名义征讨不臣者!”然而,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实施。
195年,当汉献帝在相继经历了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后逃至河东时,再次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的策略,但遭到了 袁绍犹豫不决和其他谋士劝告所阻碍,最终没有采纳。
195年的秋季,在一次会议上,又一次提出了迎接汉献帝及利用其名义联合各路英雄共同讨伐反叛势力,但遭到了同样的拒绝。在此之前和之后,还有多次重要建议未被采纳,如分遣精骑抄掊边鄙敌人的计划以及留兵守延津进攻官渡等,都因为他的忠言常被忽视而无果生效。
最终,在官渡之战中,由于缺乏支持和信任,被迫与袁绍分开,最终成为了一名孤独的忠心耿耿的人。但即使如此,他也无法改变自己对袁绍忠诚的一生。在那场悲剧性的战争中,不幸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俘虏,而当他听到曹操说“我若早得先生,我何愁不能平定天下!”时,他只是请求被迅速处决,而不是接受那个他认为会导致更多痛苦的情况——成为史称“关羽”、“诸葛亮”级人物但实际上只能做个闲散文人或门客的心理状态转变,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旅程。